P.A.R.A.与卢曼卡片盒方法探讨

从行动到关联:在Obsidian中整合P.A.R.A.与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框架

第一部分 P.A.R.A. 范式:对行动导向设计的批判性审视

1.1 可操作性哲学:为何P.A.R.A.是“扁平”的

对于许多知识工作者而言,Tiago Forte提出的P.A.R.A.方法因其简洁性而备受青睐。然而,用户所感受到的“过于扁平”并非该系统的设计缺陷,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旨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设计抉择。要理解其深层设计缘由,必须探究其核心哲学:以可操作性(Actionability)为中心的组织原则。
核心原则:按可操作性组织,而非按主题组织

P.A.R.A.方法论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的、基于主题分类的组织方式,例如学校笔记或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1。它的核心主张是,信息应根据其与当前目标和项目的相关性来组织2。该系统旨在回答“我现在能用这些信息做什么?”,而不是“这些信息是关于什么的?”。这种理念将组织行为从被动的归档转变为主动的执行准备。四个顶级分类——项目(Projects)、领域(Areas)、资源(Resources)和归档(Archives)——代表了信息从最活跃到最不活跃的连续光谱1

有意为之的简洁性以减少摩擦

P.A.R.A.的四个类别限制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旨在对抗过度复杂系统带来的维护负担。Forte的格言——“如果你的组织系统和你的生活一样复杂,那么维护它的需求最终会剥夺你生活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是这一设计的基石1。这种简洁性旨在使组织过程变得毫不费力,从而让用户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实际行动上,而不是系统维护本身1。不活跃的信息应当被移出视线,以帮助用户保持专注和敏捷1

即时(Just-In-Time, JIT)组织原则

该方法论提倡“尽可能少地组织,尽可能晚地组织,并且只在需要时组织”1。这与精益制造中的即时生产(JIT)实践和城市规划中的“欲望路径”(Desire Paths)概念相呼应1。用户被建议不要预先构建一个复杂的文件夹层级,而是让结构根据实际需求自然生长。一个核心规则是:在有东西放进去之前,永远不要创建一个空的文件夹或标签1

项目的心理学效应

将永无止境的“领域”(如“健康”、“财务”)分解为有明确终点的“项目”(如“完成年度体检”、“制定Q3预算”),具有显著的心理学优势。这种分解创造了一种“定期胜利的节奏”,每当一个项目完成时,用户都能获得成就感和动力,从而避免了面对无尽责任清单时的倦怠感2。这套系统将组织结构与人类的心理和动机紧密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P.A.R.A.的本质是一个执行系统,而非一个知识系统。它的设计优化了为已知目标检索已知资产的过程,例如为一个设计项目收齐所有相关文件和笔记1。用户感受到的“扁平化”和索引不便,正是这种哲学错配的直接后果:试图使用一个以执行为中心的系统来进行深度知识探索和综合,而这并非其主要设计目的3。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P.A.R.A.本身的好坏,而在于它被应用于一个其工具集并非最优的任务。

1.2 索引“问题”:搜索优于结构

用户的核心痛点——“索引查找不便”——源于P.A.R.A.对索引的不同理解。

P.A.R.A.的隐式索引

在P.A.R.A.中,主要的索引机制是项目本身。所有与某个项目相关的信息都被集中放置,使得该项目文件夹成为该上下文事实上的索引1。当工作焦点明确时,这种方式极为高效。

对通用搜索的依赖

对于任何不属于当前活跃项目的信息,P.A.R.A.隐含地依赖于现代数字工具强大的全局搜索功能。其哲学立场是,当搜索足够强大时,完美的分类变得不再必要4。这种观点与那些偏好结构化浏览和策划式发现的用户产生了直接冲突。

“一笔记,一文件夹”的局限性

对P.A.R.A.最根本的架构批评之一是,其基于文件夹的结构是过时的,因为一条信息在物理上只能存在于一个位置5。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孤岛,阻碍了跨上下文的连接,而这种连接恰恰是“创造力的种子”1。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架构限制,而基于链接的系统(如卡片盒笔记法)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生。

Forte对标签的立场

Forte本人认为,过度使用标签可能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决策疲劳”和记忆过载,并可能使那些本可以从系统中受益的创造性人士望而却步6。这进一步强化了P.A.R.A.追求简洁、依赖最小化结构的哲学。

1.3 系统性限制与普遍用户批评

对大量用户反馈的综合分析验证了查询者自身的体验,并揭示了P.A.R.A.在实践中的普遍痛点。

“领域”与“资源”的模糊性

这是用户最常见的困惑点。用户普遍难以区分一个需要长期维持标准的责任(领域)和一个持续感兴趣的主题(资源),尤其是因为领域本身常常包含大量相关资源4。这种模糊性导致了归档不一致和后续的检索困难。

“数字垃圾箱”效应

如果缺乏一个强大的流程来连接和综合信息,P.A.R.A.中的“资源”和“归档”文件夹很容易演变成数字坟场,即一个“数字垃圾箱”7。信息被保存下来,却再也未被使用或重新发现,从而失去了其潜在价值8

拖延陷阱

一些用户指出,在P.A.R.A.系统内部进行组织活动(如移动文件、调整文件夹结构)本身可能成为一种“伪工作”或变相的拖延,分散了本应用于实际创造或生产性工作的精力2

与创造性/非线性工作的不兼容性

P.A.R.A.对具有明确截止日期的项目的强调,受到了部分创意专业人士的批评,因为他们的工作成果是“完成时才算完成”,无法被严格的截止日期所束缚9。这凸显了P.A.R.A.偏向商业项目管理的模式与深度、探索性创意工作本质之间的矛盾。

第二部分 卡片盒笔记法:一个知识涌现的网络

2.1 一个思考系统的核心原则

与P.A.R.A.自上而下的管理范式截然不同,由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实践并闻名的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知识发展系统。它旨在解决深度知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其索引思路正是用户所寻求的。

原子性原则(Principle of Atomicity)

卡片盒中的每一则笔记都应只包含一个独立、离散的想法10。这是整个系统的基石,因为它使得单个想法能够被灵活地在多种上下文中重组和连接,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复用3

自治性原则(Principle of Autonomy)

每一则笔记都应该是自足的,即在不依赖外部上下文的情况下也能被理解11。这确保了每条知识“金块”的长期价值和可移植性。

链接的首要性(Primacy of Linking)

系统的真正力量不在于笔记本身,而在于它们之间的连接10。其核心理念是**“连接优于收集”**(Connection Over Collection)10。目标是建立一个思想的网络,而不是一个信息的图书馆。这正是用户所寻求的“科学的索引形式”——索引并非通过分类,而是通过有意义的关联来构建。

涌现式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与自上而下的系统不同,卡片盒的结构是从下至上,随着笔记之间连接的建立而自然“涌现”的10。这种方式避免了预设分类的僵化,允许系统随着个人理解的深化而有机生长。

2.2 卢曼的架构与数字抽象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原理,有必要考察卢曼最初的物理实现方式,这揭示了现代数字工具所自动化和强化的底层逻辑。

用于序列化思考的层级ID

卢曼使用复杂的字母数字ID(例如,21/3d26g7)来创建思想的分支序列。这允许他在一个已有的思想链中插入新的想法,而无需重新编号整个序列12。这表明,原始系统同时具备层级/线性的思考路径和网络化的思考路径。

用于网络化思考的任意链接

除了序列ID,卢曼还通过手动引用其他卡片的ID,在任意两张卡片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创造出一个非线性的、网状的结构12

数字化转译

像Obsidian这样的现代工具极大地简化并抽象了这一过程13。笔记的原子化标题和双向链接([[笔记标题]])取代了繁琐的手动ID系统,使得链接和思想分支的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流畅和直观10

2.3 P.A.R.A.与卡片盒笔记法对比分析

为了清晰地展示两种方法论的根本差异,下表进行了直接的逐点比较。这为后续探讨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特征P.A.R.A. 方法卡片盒笔记法 (Zettelkasten)
主要目标项目执行与行动3思想生成与知识发展3
组织单元项目/领域文件夹2原子化、相互链接的笔记10
结构自上而下,预先定义2自下而上,自然涌现14
核心逻辑可操作性1关联性/连接性10
笔记大小任意长度,依赖于上下文3原子化,自成一体3
索引方法项目上下文与全局搜索4链接与涌现式索引 (MOCs)10
用户角色管理者/执行者1研究者/创造者12

第三部分 科学的索引与展示:Obsidian中的卡片盒实践

3.1 思想结晶的工作流

在卡片盒笔记法中,索引并非一个独立的后续步骤,而是内在于从原始输入到精炼知识的整个工作流之中。采纳正确的工作流,本身就是解决索引问题的关键。

第一步:捕捉(临时笔记)

思想的火花转瞬即逝。关键在于以无摩擦的方式捕捉这些原始想法,将它们记录在一个临时位置,如Obsidian的每日笔记或一个专门的“收件箱”(Inbox)文件夹15。这些“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是简短的提醒,无需结构化16

第二步:加工(文献笔记)

在阅读书籍、文章等外部资料时,核心步骤是创建“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这并非简单的摘抄,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思想进行总结和阐释16。这是为了真正理解而进行的“精细化加工”(Elaboration)17。在Obsidian中,可以借助Zotero等参考文献管理工具及其插件来高效管理这一过程18

第三步:综合(永久笔记)

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活动。通过定期回顾临时笔记和文献笔记,将其中有价值的想法提炼成原子化、自治且相互连接的“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19。每一则永久笔记都应像为他人写作一样,清晰地阐述一个概念20。在创建永久笔记时,必须不断自问:“这个想法如何与我已知的知识相连接?”21。这个连接的过程,就是将笔记“索引”到知识网络中的过程。

这种从捕捉到综合的流程确保了进入知识库的每一条信息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从诞生之初就被嵌入了整个知识网络之中。因此,索引问题从“我该如何索引我的笔记?”转变为“我该如何正确地将我的笔记加工并融入网络?”。

3.2 涌现式索引:掌握内容地图(MOCs)

对于希望在灵活的网络结构之上拥有可浏览、结构化索引的用户而言,内容地图(Maps of Content, MOCs)是首选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MOC?

MOC本质上是一则普通的Obsidian笔记,它作为一个特定主题的策展中心或索引,汇集了指向其他相关笔记的链接22。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鸟瞰”特定知识领域的视角22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创建

MOC的形成有两种主要方式。

  • 自下而上:当你在笔记库中观察到一组相关的笔记自然聚集,达到一个“心智挤压点”(mental squeeze point)时,便可以创建一个MOC来赋予它们结构22
  • 自上而下:当你计划学习一个新主题时,可以先创建一个该主题的MOC,然后在学习和创建新笔记的过程中,逐步用链接填充它22

MOC的力量

MOCs减少了对僵化文件夹和标签的依赖,允许用户以链接作为主要的组织特征。它们能揭示看似不相关想法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层级化嵌套(MOC链接到其他MOC),从而构建出可扩展的、灵活的知识结构22。一个顶层的“HOME”笔记可以作为所有主要MOC的索引,成为整个知识库的入口22

实践方法

在实践中,MOC可以采用项目符号列表、段落叙述等多种形式。此外,可以利用Obsidian的反向链接面板或Dataview插件的查询功能,来半自动化地生成和维护MOC的内容,动态展示所有与该主题相关的笔记23

3.3 可视化界面:利用关系图谱与白板进行探索

为了满足用户对系统“便于展示”的需求,Obsidian提供了强大的可视化工具:关系图谱(Graph View)和无限白板(Canvas)。

3.3.1 用于网络探索的关系图谱

功能

关系图谱将笔记之间的链接关系可视化,以节点(代表笔记)和连线(代表链接)的形式呈现整个知识网络24

应用场景

除了美学上的满足感,关系图谱在知识工作中具有多种实用价值:

  1. 识别“孤岛”:快速发现那些没有被链接的“孤儿”笔记,提示用户需要将它们整合进知识网络25
  2. 发现知识簇:观察笔记的自然聚集,这些“星团”往往代表了你思考最深入或最感兴趣的领域26
  3. 筛选与分析:使用筛选器(按标签、文件夹、文本内容)和颜色分组功能,可以高亮显示特定主题的子网络,从而进行专题分析24
  4. 非线性导航:通过在图谱上点击和移动,可以进行跳跃式的、非线性的探索,有助于激发意外的灵感。特别是局部关系图谱(Local Graph),它能清晰地展示当前笔记的直接和间接联系,是探索邻近想法的利器25

3.3.2 用于情境化思考的白板

功能

Obsidian Canvas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化的界面,用户可以在其中自由地排列笔记、图片、网页链接和文本卡片27

应用场景

Canvas是知识工作“再情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阶段的强大工具27。它可以被用来:

  1. 构建论证:从卡片盒中拖出相关的原子化笔记,在白板上进行空间布局,以构建一篇文章或一个演示文稿的逻辑结构27
  2. 视觉化头脑风暴:在无限画布上自由地映射和连接想法,用于解构复杂主题或进行创意发散。
  3. 创建项目仪表板:将与特定项目相关的笔记、任务清单、外部资源等元素整合到一个可视化的工作空间中,实现对项目的全面掌控。

社区插件如ZettelFlow甚至可以利用白板来设计和自动化笔记创建的工作流28

第四部分 高级综合:一个为知识工作者设计的混合框架

4.1 评估常见的混合模型

在尝试结合P.A.R.A.和卡片盒笔记法时,社区中出现了一些常见的实践模式,但它们各有优劣。

模型一:P.A.R.A.作为文件夹,卡片盒作为子文件夹

最普遍的做法是将整个卡片盒笔记库放置在P.A.R.A.的30 Resources文件夹内29。这是一种直观的起点,但其根本缺陷在于,它延续了“活跃的项目资料”和“被动的知识储备”之间的隔阂。这种物理上的分离阻碍了思想从知识库向项目中的自由流动,强化了信息孤岛。

模型二:分离的保险库(Vaults)

一些用户选择为P.A.R.A.(用于项目管理)和卡片盒(用于知识发展)创建两个独立的Obsidian保险库29。这是一种最极端的隔离方式,它使得跨库链接变得不可能,从而完全违背了构建一个整合的“第二大脑”的初衷30

4.2 推荐框架:P.A.R.A.作为状态,卡片盒作为结构

为了克服上述模型的局限性,一个更先进、更整合的解决方案是将P.A.R.A.和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优势进行概念上的重构与融合。

核心概念

这个框架建议放弃将P.A.R.A.用作物理文件夹结构,而是将其重新想象为应用于统一、扁平的卡片盒笔记库中单个笔记的状态(State)或属性(Property)。在这个模型中:

  • 卡片盒的链接网络提供了知识库底层的、稳定的结构(Structure)
  • P.A.R.A.元数据描述了笔记当前动态的、临时的可操作性状态(State of Actionability)

示例

一则题为[[多巴胺在动机中的作用]]的笔记,作为一条永久知识,存在于卡片盒网络中,并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其他笔记相连。当用户启动一个名为“撰写关于动机的博客文章”的项目时,他不需要移动这则笔记。他只需为该笔记添加或修改元数据属性,例如:status: projectproject: [[撰写关于动机的博客文章]]

优势

该模型解决了两种方法之间的所有主要冲突:

  • 消除孤岛:一则笔记可以同时是永恒知识网络的一部分,也是当前活跃项目的一部分。
  • 突破限制:彻底解决了“一笔记,一文件夹”的物理限制。
  • 保持网络完整性:知识网络始终保持完整,不会因为项目的开始或结束而被割裂。
  • 动态重分类:将笔记从“资源”变为“项目”相关,只需编辑元数据,无需移动文件,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4.3 混合框架实施指南

以下是在Obsidian中设置此推荐混合框架的具体步骤。

设置

  1. 扁平化文件夹结构:为所有永久笔记采用一个扁平的文件夹结构,例如将它们全部放在一个名为ZettelkastenNotes的文件夹中14
  2. 定义笔记模板:使用Obsidian的核心插件“模板”(Templates)来定义一个包含标准元数据(YAML Frontmatter)的笔记模板。该模板应包含以下属性:
    ---
    status: [project, area, resource, archive]
    project: "[[项目笔记链接]]"
    area: "[[领域笔记链接]]"
    tags: []
    aliases: []
    ---

使用Dataview创建动态仪表板

这是实现该框架体验的关键。通过使用Dataview插件,可以创建动态的、类似P.A.R.A.文件夹的视图,而无需实际创建文件夹。

  1. 创建一个名为10 Projects的笔记,并在其中插入以下Dataview查询:

    ```dataview
    LIST
    FROM !"Templates"
    WHERE status = "project"
    GROUP BY project
    ```
  2. 创建一个名为20 Areas的笔记,并使用类似的查询来显示所有状态为area的笔记。

  3. ResourcesArchives执行同样的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P.A.R.A.从一个静态的文件归档系统,转变为对你的知识图谱的一组动态的、基于查询的视图。你获得了P.A.R.A.的行动导向清晰度,同时保留了卡片盒笔记法网络的全部力量。

这种方法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哲学思想的真正综合。P.A.R.A.是一个管理信息状态的系统,而卡片盒笔记法是一个管理知识结构的系统。通过在Obsidian这样的工具中,将P.A.R.A.实现为知识结构之上的元数据(状态),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涌现出的系统。这个系统超越了其组成部分的总和,它既能支持短期的、目标驱动的执行工作,又能滋养长期的、富有成效的知识发展和 serendipity(意外发现)。用户不再需要在为行动而设的“扁平”系统和为思考而设的“深度”系统之间做出选择;他们可以在同一组笔记上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这正是高级知识工作者所寻求的,一个能够支持从捕捉、创造到执行的完整知识生命周期的、灵活而强大的个性化工作流。

第五部分 结论与未来方向

本报告对P.A.R.A.和卡片盒笔记法这两种主流知识管理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比较,并针对高级用户在Obsidian中的实践痛点,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分析表明,P.A.R.A.方法的“扁平化”结构是其“行动导向”设计哲学的必然结果。它通过简化组织来降低摩擦,优先服务于项目执行,但这种设计在促进深度知识连接和便捷索引方面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卡片盒笔记法以其原子化、网络化的核心原则,提供了用户所寻求的、能够促进思想涌现的“科学索引形式”。

然而,对知识工作者而言,最优解并非在两者之间择一,而在于实现它们的协同增效。报告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超越将P.A.R.A.视为物理文件夹的传统观念,将其重构为描述笔记“可操作性状态”的元数据层,并将其叠加在一个统一的、以链接为基础的卡片盒知识结构之上。

通过在Obsidian中利用属性和Dataview插件,该混合框架得以实现。它不仅解决了P.A.R.A.的信息孤岛问题和卡片盒笔记法在项目管理上的模糊性,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个能够同时满足短期执行长期创造需求的统一环境。在这个系统中,每一则笔记都既是永恒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可能是当前行动计划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这种综合方法构建了一个极具韧性和未来适应性的知识资产。由于它基于开放的文件格式和链接这一网络的基本原则,它不被特定软件的功能所束缚,能够随着用户的成长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化13。它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既能应对眼前任务,又能为未来不可预知的创见提供肥沃土壤的强大工具。

引用的著作

Footnotes

  1. The PARA Method by Tiago Forte – Summary and Book Note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thomasjfrank.com/productivity/books/the-para-method-by-tiago-forte-summary-and-book-notes/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The PARA Method: The Simple System for Organizing Your Digital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fortelabs.com/blog/para/ 2 3 4 5

  3. Zettelkasten vs. PARA/CODE — What is the best way of note-taking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medium.com/@kinginmotion/zettelkasten-vs-para-code-what-is-the-best-way-of-note-taking-e960029a488 2 3 4 5 6

  4. PARA is a mess and should be PR instead : r/ObsidianMD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ObsidianMD/comments/1e9nek1/para_is_a_mess_and_should_be_pr_instead/ 2 3

  5. PARA Method - Fork My Brai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notes.nicolevanderhoeven.com/PARA+Method

  6. According to Tiago Forte, additional tags in PARA are unnecessary and even harmful : r/productivity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productivity/comments/186svy0/according_to_tiago_forte_additional_tags_in_para/

  7. I’ll be honest: the PARA method with CODE from Tiago Forte will still make a Digital Dustbin. Notion has some extraordinary abilities, its best is having multiple people collaborating together. If… - David R Oliver - Mediu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medium.com/@davidroliver/ill-be-honest-the-para-method-with-code-from-tiago-forte-will-still-make-a-digital-dustbin-26ab19a75bd4

  8. The PARA Method - Second Brai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buildingasecondbrain.com/para

  9. 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 Hacker New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0916260

  10. The Zettelkasten - What is it and how to effectively use it. | NodeLand,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nodeland.io/blog/posts/the-zettelkasten-what-is-it-and-how-to-effectively-use-it 2 3 4 5 6 7 8

  11. What is an Atomic Note and How to Create Atomic Notes? - NoteDex,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notedexapp.com/blog/atomic-notes

  12. Introduction to Luhmann’s Zettelkasten | Yann Herklotz,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yannherklotz.com/zettelkasten/ 2 3

  13. Obsidian - Sharpen your thinking,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obsidian.md/ 2

  14. How to Use Obsidian as a Zettelkasten: The Ultimate Tutorial,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mattgiaro.com/obsidian-zettelkasten/ 2

  15. Note-Taking Strategies in Obsidian: Permanent vs Fleeting Notes | by Peter Miľovčík,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medium.com/@petermilovcik/note-taking-strategies-in-obsidian-permanent-vs-fleeting-notes-dd5be202d381

  16. My Zettelkasten Journe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leeting Notes, Literature Notes, Reference Notes, and Permanent Notes - Haikal Kushahri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haikalkushahrin.medium.com/my-zettelkasten-journey-understanding-the-differences-between-fleeting-notes-literature-notes-f7849b608152?source=post_internal_links---------6------------------------------- 2

  17.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by Sönke Ahrens (Deep Book Summary) - Sloww,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sloww.co/how-to-take-smart-notes/

  18. PhD workflow: Obsidian, Zettelkasten, Zotero, Pandoc, and more : r/ObsidianMD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ObsidianMD/comments/m5ou2h/phd_workflow_obsidian_zettelkasten_zotero_pandoc/

  19. workflow - from fleeting and literature notes to permanent notes : r/Zettelkasten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Zettelkasten/comments/tb957t/workflow_from_fleeting_and_literature_notes_to/

  20. My FULL Obsidian Zettelkasten Workflow in 10 minutes - YouTub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A_fwbdrtc

  21.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10 Principles to Revolutionize Your Note-Taking and Writing,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fortelabs.com/blog/how-to-take-smart-notes/

  22. How I Organize Obsidian with Maps of Content (MOCs) - Aidan Helfant’s Digital Garde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publish.obsidian.md/aidanhelfant/Spaces/%F0%9F%AA%90Content+Creation/%F0%9F%93%B8YouTube+Videos/How+I+Organize+Obsidian+with+Maps+of+Content+(MOCs) 2 3 4 5 6

  23. how to organize notes using map of content (MOCs) : r/ObsidianMD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ObsidianMD/comments/13icg0h/how_to_organize_notes_using_map_of_content_mocs/

  24. Graph view - Obsidian Help,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help.obsidian.md/plugins/graph 2

  25. Q: How should I use graph view ‘correctly’ because I’m not getting any idea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forum.obsidian.md/t/q-how-should-i-use-graph-view-correctly-because-im-not-getting-any-ideas/82382 2

  26. How I use GRAPH VIEW in Obsidian - YouTub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5ua7LecOI

  27. Make Useful Notes. Develop Your Ideas with Canvas. | by Edmund Gröpl - Mediu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medium.com/@groepl/zettelkasten-workflow-with-obsidian-why-you-need-obsidian-canvas-90bb278181a8 2 3

  28. ZettelFlow - ZettelFlow is a plugin for Obsidian that helps you to create and manage your notes in a Zettelkasten way. - Obsidian Stat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obsidianstats.com/plugins/zettelflow

  29. Zettelkasten with P.A.R.A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Zettelkasten/comments/mwytey/zettelkasten_with_para/ 2

  30. Just wanted to see my Notion workspace in the Obsidian graph view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ObsidianMD/comments/1b9m98h/just_wanted_to_see_my_notion_workspace_in_the/